English

中国基因:从实验室到产业化

1998-09-21 来源:光明日报 周立文 我有话说

科兴人给自己的α1b干扰素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赛若金,英文为SINOGEN,直译为“中国基因”。

1995年5月,当北大未名集团接手科兴公司时,这个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却在亏损着。北大未名集团董事长陈章良和他的同事们只用了两个月,便使企业扭亏为盈。到1997年,科兴基因工程α1b干扰素的年生产能力由20万支,提高到1000万支,实现利润3700万元。这辉煌的成就,向人们展示了科学的魅力。

80年代初,由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侯云德教授领衔,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干扰素研究室。经多年攻关,侯云德首次发现,黄种人白细胞在受到病毒攻击后,产生的干扰素的类型不是α2型而是α1型;随后他又第一个成功地研制出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α1b型干扰素。侯云德因此而被誉为“α1b干扰素之父”。

1993年夏,由国家科委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牵头,在深圳组建了我国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基地,这就是科兴。1994年科兴生产出注射用α1b干扰素。

几年前,西方一位生物工程领域的权威断言,中国虽然能够完成干扰素的实验室研究,但要使其产业化并应用于临床,则是“天方夜谭”。

科兴人把高科技的产业化,比喻为4×100米接力赛:实验室研究阶段,中试化生产阶段,产业化生产阶段,推向市场、使之实现商品化阶段。他们认为,每一棒都不好跑,若有一棒落地,便会前功尽弃。

赛若金问世时,国外产品已占领了国内市场,300万IU的干扰素,每支价格为350元左右。科兴面临的处境是:发展小了等于白干,发展慢了等于自杀。为了与洋货竞争,首先必须创造价格优势,必须降低生产成本,科兴公司开始在每一个环节精打细算:通过加强菌种筛选,改造发酵条件,提高了每批菌种的活性和体重,去年单罐产量比前年提高了1.85倍;单抗胶由自制取代进口,不仅使成本降低了一半,而且还增大了产品的规模化。在没有增加车间和设备的情况下,去年半成品生产能力和产量比前年翻了将近一番。

1996年11月,科兴在三峡推出了一个大型营销活动,请来了国内700多名肝病专家;1997年8月,借在北京召开国际肝病会议之机,他们又推出了“金秋赛若金”文艺晚会,同时向希望工程捐献了价值百万元的赛若金……两年来,科兴已先后举办α1b干扰素推广会100多个,并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办事处,他们的产品已经进入1000多家医院,去年的销售额高达1.35亿元,其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不到5%上升到40%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